微信mengcizheng

梦词《每周一筝论》2020年4月第3周

今天周一,我们又见筝论。今天我聊聊“初学古筝”的那点事儿!我曾看过一篇“演奏钢琴的手型”该是这样的文章,让我有感而发!

“握鸡蛋!”
“握馒头!”
“握石头!

钢琴老师第一节课一上来就叫孩子握这儿握那儿,孩子握得手都发抖,家长在一边看得起劲,

“这老师真是个好老师……记住!以后弹琴手都给我握起来!”

真的是这样吗?
可随着学习的深入,不同的音乐风格还得配以不同的手型,不同音乐家的作品需要不同的表现方式。

“握鸡蛋”真的对吗?
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演奏家,他们的手型都是比较自然的,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呈现“握鸡蛋”的状态

弹琴的力量并不只是单依靠手指,而是通过身体的协调,力量从腰到背到大臂到小臂到手腕到指尖,形成一个整体

也有人认为,演奏家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打磨后才练成自然的手型的,对于刚学琴的孩子来说还太难做到,所以只能用“握鸡蛋”这种方法去练习

但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:
握鸡蛋、握馒头、握石头的表述都不够准确,孩子都是具象思维,鸡蛋可能太小,而馒头又太大,会出现实际操作的偏差

部分老师理解问题的角度错了,把手型的教育看成是一板一眼的东西,一方面正确的手型需要逐渐成长成型,不可一步到位,若一开始直接要求外形正确,是本末倒置;另一方面当老师自身水平不足,对手型的样子的想象有部分的误解和偏差,会直接作用在孩子身上

问题来了……请问以上内容与弹奏古筝时要求的内容是否一致??🤔🤔为何如这么像😄,我们继续往下看⬇️。

手型到底有没有正确的标准?
你可以说钢琴手型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,可一定有错误的手型

他的问题在于,一旦在学习中出现了硬性的错误而没有得到即使的纠正,这些错误的习惯会导致将来错误的手型。

比如折指问题一开始不改,很有可能以后弹什么曲子都是折指状态
由于习惯是自我巩固并且难以消除的,未来要进行调整会非常困难,即使在慢速弹音阶中能够改过来,一放回熟悉的曲子里,又变成一塌糊涂的手型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为了适应各种新的音乐形式风格,弹奏时的手型又会不断地优化调整。

手型的处理是需要成长的,无法一步到位的在不断学习更高程度的曲子的过程中,为了表达更好的音响效果,我们的手型会不断的调整、优化、进步

在这个角度去理解手型的意义,是比较科学的思路,把手型直接理解为一种或者几种固定的模板,按照这个模板去学习、或者硬生生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模板的样子,这种“正确的标准”,就没有那么科学,容易根据老师水平的高低和理解,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。

手型错误怎么办?

“手和手指处于自由的和舒适的状体,当手松弛地落到琴键上时,首和手指的自然状态”就是正确的手型。也就是说当手完全放松时,就是最自然的状态。

那如何检验自己手型是否正确呢?(一会儿本人会将正确和错误手型发到群里,供大家参考)。

以上内容来源自一篇介绍钢琴演奏的文章,虽说乐器不同但演奏手型及方法却及其相似。我经常说“先有形有法 在无形无法”,意思是“先要有个标准的舒适手型在随着乐曲难度、音色而去优化最舒适的弹奏状态。这句话简单来解释就是“百人弹筝百种方式”,这百人最初学筝时也是从“手型、触甲、运动状态”慢慢走到今天,然后有了自己独特的演奏形态和风格。

若我们一味的模仿某人弹奏、一味的追寻某人的演奏有时会让误入歧途。

其实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看看、认真思考,你会发现很多奇妙的东西,曾经不通的理论今日便逐渐顺畅。

记住以下三不要:
1.不要盲目跟风
2.不要盲目练习
3.不要盲目追求

记住以下三要:
1.要思考
2.要慢点
3.要稳点

不得用于商业用途: » 梦词《每周一筝论》2020年4月第3周